close

澄清貝聿銘建築的幾個疑點【李清志/評介】

《與貝聿銘對話》蓋羅.馮.波姆著 林兵譯聯經出版公司

大家都愛貝聿銘!如果在國內票選最受歡迎的建築師,結果很可能
是貝聿銘名列前茅。身為華裔美籍建築師的貝聿銘,在國內被塑造成
一個類似民族英雄般的人物,以至於有許多傳說與神話被賦予在他身
上。貝聿銘一直是美國公民,同時他也很少來到國內,因此關於他的
種種說法,很難得到正確的澄清,雖然有許多關於他的著作發表,但
是總是其他人的主觀看法。《與貝聿銘對話》一書的出版,呈現了貝
聿銘自己的觀點,對於一些關於他及他建築的疑團,總算得到了澄清


貝聿銘大概是台灣民眾最熟悉、也最引以為傲的一位建築師。民眾
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並不是因為他們瞭解或喜歡貝聿銘的建築設計,
事實上,大部分的民眾其實並未看過貝聿銘的作品,更遑論瞭解他的
設計哲學;他們之所以喜歡貝聿銘幾乎都只是因為貝聿銘的華裔身分


因此人們對於建築師貝聿銘總是發出這樣的問題:「身為華裔建築
大師,東方文化對你的設計有何影響?」「貝聿銘到底是不是中國人
?為什麼他所設計的建築總是不像中國建築?」
面對同樣是華裔美國人的貝聿銘或馬友友等藝術大師,我們的心裡
總是呈現出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我們會以同為華人血統而感
到驕傲;不過另一方面,卻總是有些難過,因為雖然我們不斷地刻意
強調他們的血統,但是這些藝術大師畢竟是美國人,他們的藝術表現
內容幾乎與中華文化扯不上關係。不論如何,我們還是近乎自欺欺人
地告訴自己,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中國人,他們的成就也是我們中華民
族的驕傲!

《與貝聿銘對話》這本書卻揭穿了我們自己為貝聿銘戴上的民族面
具,貝聿銘在訪談中承認:「中國出身對我的主觀思想是有一定的影
響,但那是比較微小的、內蘊的。特別是在建築設計中,這樣的影響
更少。」貝聿銘的自我剖白為人們對他的建築疑惑帶來解答。這也解
釋了為什麼安藤忠雄以西方現代建築簡潔手法所設計的水御堂寺院,
比起貝聿銘所設計具東方建築形式的日本美秀美術館,更具有深邃的
東方空間哲理。

不斷地以華裔的血統來要求這些美籍藝術大師必須表現出中國文化
的種種,對他們而言,真的是生命中無法承擔的重擔。正如貝聿銘所
言:「人們與我打交道並不因為我是中國人或日本人,而是因為我的
建築師身分。我是一名建築師,我有我的想法,他們也自成一格,我
們之間就像所有人與人之間一樣相待。」事實上,對於貝聿銘或馬友
友而言,建築與音樂藝術的執著,早已超越民族文化上的自我設限。

另外一個疑團是關於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這座結構優美的漂
亮教堂到底是誰設計的?在建築界總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法認為,這
座教堂是當時在貝先生事務所的建築師陳其寬所設計,貝聿銘根本無
暇去理會這個遠在台灣的小案子;也有說法認為,貝聿銘當年畫了草
圖,但是由陳其寬先生設計及監造等等。不過在本書中,貝聿銘親口
陳述說:「路思義教堂完全是我設計的!並且當時是與一位名為鳳後
三的台灣工程師合作完成。」關於東海校園的規劃則是,「當時我只
是對規劃案提出了初步的藍圖,具體的規劃則由陳其寬、張肇康二位
先生執行」。或許這樣的說法只是貝聿銘的一面之詞,但是在國內建
築界眾說紛紜的混亂中,這本書總算給了我們貝先生的說法,對於澄
清路思義教堂的設計者有極大的幫助。

除了以上關於貝聿銘的疑惑之外,《與貝聿銘對話》一書也讓我內
心一直存在的幾個小小私人疑點獲得解答,例如,我長久以來一直猜
測,貝聿銘的建築充滿理性與幾何,他一定是個喜歡巴哈音樂的人。
果然書中貝聿銘的話印證了我的猜測,他說:「巴哈的音樂通常以一
個主題變換,但卻很有魅力!這一直讓我很佩服,並影響我的建築。


整體而言,對話錄的整理出版,的確幫助我們更真確地認識貝聿銘
這位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但是面對真實也總會讓我們感到些許的失望
與感嘆;或許這樣的認知正告訴我們,應該好好地面對現實,不要再
把那些傑出的華裔藝術家們當作是用來自我陶醉的民族英雄了。

【2004/01/1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C 的頭像
    CBC

    CBC 的部落格

    C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