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突團體

胡圖族(les Hutus)VS 圖西族(les Tutis)

◎ 衝突原因及演進

盧安達位於非洲中部偏東,南邊與蒲隆地為鄰,北邊與烏干達為鄰,盧安達與蒲隆地原是
一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語言及種族關係。境內由佔多數的胡圖族(約百分之八十五
)及少數的圖西族(約佔百分之十四)組成。1962年7月1日兩國正式分開並宣布獨立。十
五世紀時,這兩大種族就因爭奪土地而發生流血衝突。長久以來,盧安達都是由少數圖西
族的貴族菁英來統治國家,形成兩族間心理上及階級上的矛盾與對立。

1959年盧安達境內的胡圖族人發動流血政變正取得政權,造成二萬至十萬名圖西族被屠殺
,另有二十萬人逃離至蒲隆地。1963年、1967年及1973年皆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許多
的圖西人被迫逃往盧安達、烏干達及薩伊等鄰國。1973年胡圖族哈比亞里瑪納擔任盧國總
統,哈氏採行一黨獨大的獨裁軍事統治,圖西人長期遭受被壓迫而對哈氏政權反感。此外
,有一支流亡在烏干達的圖西人武裝部隊「盧安達愛國陣線」(Front patriotique
rwandais- FPR)自1990年起就開始以武裝叛亂,推翻哈氏政權為目標。1992年4月,哈比
亞里瑪納總統開始推行政黨政治,並與圖西族叛軍展開和平談判。1993年8月哈氏與叛軍
終於在坦桑尼亞的阿魯夏(Arusha)簽署一項停戰和平協議,協議中主要是共同重組臨時
政府,並進行國會全面改選以及建立多黨政治。不過,由於若干屬胡圖族的軍方強硬人士
對協議的不滿,不但致使哈氏無法順利推動各項改革,同時也造成圖西族叛軍的極度反感
及對政府的信心喪失。

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和蒲隆地總統同乘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
,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以胡圖族為主的「總統安全部隊」立刻認為是圖西族叛軍
所為而採取血腥之報復行動。「總統安全部隊」不但在首都殺害聯合國的十名和平部隊,
將總理處死,同時也對圖西族人及反哈氏政府的胡圖人展開屠殺。自1994年4月6日起直到
6月30日之間內竟有約100萬人死於非命,200多萬難民逃往國外,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釀成了令世界震驚的人間慘劇。1994年7月20日「盧安達愛國陣線」擊潰政府軍,獲得
勝利,並成立新政府。新政府中由畢濟莫古(Pasteur Bizimungu)出任總統,原在盧國
的胡圖族人唯恐遭報復而大量湧向薩伊,造成難民潮。

◎國際態度

聯合國在內戰最激烈的時候,聯合國秘書長曾提議增加派駐五千五百人的和平部隊,並採
強勢作為,以有效制止屠殺及難民潮的問題。但此項建議卻遭到美國的反對,故聯合國只
能派出五百人的和平部隊,實在難以發揮作用。法國與盧國友好,且有經濟及軍事上之合
作關係。在盧國內戰中,法國原是支持且承認哈比亞里瑪納總統的政府,同時也協助哈氏
政府對抗圖西族叛軍。一直到「盧安達愛國陣線」取得政權後才轉而正式承認新政權。


◎ 歷史背景

造成盧安達內戰和部族大屠殺的原因十分複雜。盧安達部族矛盾由來已久。歷史上,西方
殖民主義者對盧安達實行“間接統治”和“分而治之”:先用佔人口14%的圖西人統治佔
人口85%的胡圖人,後又利用胡圖人反對圖西人並統治圖西人,導致1959年、1963年、
1967年和1973年先後發生4次大規模部族流血衝突。一批又一批圖西人被迫逃往鄰國,截
至1990年10月,流亡國外的難民多達5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圖西人,使先前原本和睦相
處的兩部族反目成仇。這次內戰便是盧安達部族矛盾長期蓄積的惡果。

另一方面,這次盧安達部族仇殺也是一場爭奪土地的戰爭。盧安達獨立時人口僅有300萬
,到內戰前夕已增至800萬,而國土面積僅有2.6萬平方公里。作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
家,盧安達許多農民無地可種,難以謀生。在此情勢下,流亡國外的難民要回國,而國內
居民又擔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對,也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但盧安達內戰悲劇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則在於西方鼓吹的“多黨民主”浪潮的衝擊。1990
年10月,盧安達內戰初起之際,西方以停止經援相要挾,迫使當時的總統宣佈實行多黨制
和西方式的民主,並於1992年4月吸收反對黨組成多黨聯合政府。沒想到,勉強移植的西
方多黨制民主模式,非但沒有給盧帶來穩定繁榮,反而使黨派鬥爭進入政府決策機構,政
府的施政能力被大大削弱,各類矛盾加劇,全國局勢早已近於失控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C 的頭像
    CBC

    CBC 的部落格

    C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